親子互動就是最好的溝通學習時間
孩子學說話目的正是要與人溝通,然而許多家長聽到需要教導孩子溝通時,常有疑問:「我的孩子還這麼小,已經要開始學習溝通了嗎?」或「幾歲的孩子才能正式與他溝通?」
其實,所謂的「溝通」行為並不僅止於人與人之間的語言交流而已,當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,與照顧者間的眼神接觸、擁抱、哭泣等,都是溝通發展的起步,孩子用哭聲引起大人注意,表示其有需求;大一點的孩子進入學校就讀,則多以口語來與同儕、老師相互分享意見、想法及經驗。簡單來說,溝通不單侷限在口語表達,還包括肢體、情緒等非語言訊息,溝通的需求更從嬰幼兒時期就開始了。
親子間應時常溝通,了解孩子的需求
我們經常能看到家長設法引導孩子正確的應對進退方式,不過在命令孩子依照大人的方法與人溝通之前,首要應先釐清溝通問題為何,才能引領孩子找到有效且合宜的溝通策略。以下就以二個常見情境,模擬如何和孩子溝通互動。
情境一:孩子搶別人的玩具
曉曉進教室看見同學正在扮家家酒,迫不及待的加入後,便直接拿走同學手上的煮飯工具,同學一氣之下便向老師告狀……其實,曉曉只是想和同學一起玩,卻不知如何開口。
若孩子有類似的狀況,建議平時可多帶孩子到公園或親子館,家長也能陪伴孩子在團體中一起詢問他人,如:「我可以跟你一起玩嗎?」來增加孩子與同儕溝通的自信心。另外,家長也能留意是否太常幫孩子代言,導致孩子過度依賴家長而不願開口。
情境二:孩子不在乎他人,只關注自己有興趣的事物
爸爸正在和甜甜講三隻小豬的故事,此時,甜甜看見書中自己很感興趣的圖片,便開始說起與書本無關的事,雖然爸爸有停下回應甜甜,但甜甜仍持續打斷爸爸……
有時孩子只是想吸引大人注意,所以會無意打擾大人正在做的事,雖然家長會回應,並將注意力放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上,但這樣的模式時常反覆後,家長最後可能一聽到孩子的聲音,會變得只是輕描淡寫回應幾句,敷衍地回應孩子,而這其實是無效的溝通!此時,不妨請孩子等一等,告訴孩子現在最需要做什麼事,像是:「爸爸正在說故事,請你先注意聽,等等我們再來討論故事內容有哪些?」。此外,這樣的孩子需要隨時被關注,因此與同儕的互動較少,家長可以鼓勵他們與其他孩子相處,多發展同儕互動技巧。
人與人互動時,溝通不可或缺。家長不僅要教導孩子學會說話,亦須持續陪伴孩子習得溝通技巧。除了上述情境,家長可多從自然的生活情境中觀察孩子的溝通問題,再根據不同問題幫孩子提升溝通技巧。唯有孩子擁有良好的溝通技巧,才能順利地融合於團體與社會。
延伸閱讀:
1.長輩不斷重複說一樣的事?心理師提醒你,處理「心」比處理腦子更重要
2.手足是一輩子的夥伴 談家庭手足關係
![]() |
雅文基金會 經由專業團隊指導及家庭積極投入,運用「聽覺口語法」協助聽損兒童進行早期療育、發展聽與說的能力,並激發其潛能,以積極融入社會。 ■ 更多文章 |
如果有更多問題,可以加入我們的 Line官方帳號提問,我們會免費為您解答,只希望您協助我們,一起分享更多正確知識出去吧!
明基健康生活懂你想關懷聽損長輩的一片孝心
你只是少了一個簡單方便的解決方法而已
立即了解